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聚焦 | 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聚焦 | 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admin 9个月前 1471 0

文|西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颠覆式创新带来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分析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现状,剖析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型产业,创造出互联网营销师、陪诊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社群健康助理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新业态工种,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西安市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络主播为代表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数量激增,截至2024年6月,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数量约为65万,成为推动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保障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陕西省积极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实施意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助力陕西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西安市按照国家和陕西省要求,依托“秦云就业·西安·掌上服务专区”,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社会保险等服务,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见效,促进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



1


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现状




(一)群体画像

调查数据显示,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中,有近六成为女性,近八成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以18~40岁人员为主,近九成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体而言,从性别来看,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中的女性占比为58.99%,男性占比为41.01%,女性数量超过男性。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9.4%,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高。从年龄结构来看,新业态灵活就业群体以 18~40岁人员为主,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从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员比例来看,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从业人员人数最多,占比86.77%,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7.27%、4.95% 和1.01%。


(二)职业形态

西安市外卖、网约车与快递行业是新业态灵活就业的主阵地,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以按任务计酬为主,超六成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月工资高于5000元,超六成从业者的从业时间不足1 年,近八成从业者每日工作少于8小时。具体而言,从职业类型来看,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中的外卖员占比最高,为37.65%;其次是网约车司机,占比为 24.31%;快递员、网约服务人员、电商卖家、电商主播占比依次减少。从工资核算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核算方式为按任务计酬,占比为77.55%;按固定薪酬计酬的从业者占比为11.56%;计时计酬的从业者占比为 10.88%。从收入水平来看,每月收入为6001~7000 元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数量最多,占比为20.1%;65.25% 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月工资高于5000 元,工资待遇水平较高,且绝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没有遇到工资拖欠问题。从就业时间来看,在新业态行业就业时间为6~12个月的从业者数量最多,占比为36.36%。从工作时长来看,每日工作时间低于1小时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为0.3%,1~3小时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为23.23%,3~8小时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为52.02%,8小时以上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为24.44%。除此之外,新业态灵活就业质量向好,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对目前就业质量情况评价较高,认为目前工作的总体状况更佳,如图1所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在未来打算方面,打算继续从事当前工作的占比最多,为42.12%;打算尝试其他灵活就业工作的占比为26.06%;对未来规划不清楚的占比为25.66%;打算寻找传统就业模式工作的占比为6.16%。

微信截图_20240829152628.png



(三)权益保障

数据结果表明,超四成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已签订劳动合同,近半数参加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社保覆盖率有待提升,政策可及性仍需提高。关于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参加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8.59%和42.83%,参加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数量较少,20%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未参加社会保险。遭遇工伤后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仅为3%,绝大多数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遭遇工伤后可以获得权益保障。



2


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西安市新业态灵活就业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新业态灵活就业市场更加规范,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更为健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灵活就业不稳定的从业者最多,占比为23.64%;其次是认为职业发展受限的从业者较多,占比为20.61%。部分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还认为灵活就业存在权益保障较差、工作可替代性强、技能提升有限、工作薪资待遇相对较差、不体面等问题。


(一)灵活就业工作不稳定,职业归属感不强

23.64% 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认为灵活就业比传统就业工作更不稳定,面临更大的职业风险。部分新业态灵活就业不稳定的突出表现为无组织、无合同、无保障,岗位、收入、工作时间不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收入的持续性,易增加贫困风险,并成为加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由于工作不稳定致使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在短期工作过程中难以获得职业认同,加之对其的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导致其的职业归属感不强,离职意愿增加,反向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


(二)社会保险参保水平较低,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通常从事短期、临时或项目性工作,收入相对不稳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对社会保险制度了解较少,对保险的基本内容、缴费方式、参保要求等认识不足,导致社保缴费率较低。超过四成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未与平台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权益易受到侵犯。一是由于新就业形态具有去雇主化、平台化的特点,与之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健全,现行法律法规对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清晰,合同签订与劳动权益保障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是部分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认为劳动合同的签订使其丧失自主选择权,无法通过多点执业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选择放弃签订劳动合同。


(三)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技能水平薄弱,职业发展规划模糊

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占比高达86.77%,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为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工人、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自身技能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从事新业态灵活就业工作的比例增加,虽然他们的学历水平较高,但由于新业态灵活就业准入门槛低,行业准入标准和监管不规范,导致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发展方面,25.66% 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职业规划不清晰。由于新业态灵活就业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从业人员的晋升渠道不通畅,致使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限、职业规划模糊。



3


高质量推动西安市新业态

灵活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多元监管体系建设,提升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福利水平与社会认同感

一是构建以行政监管为主体、技术监督为支撑、社会监督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加大平台监管与惩治力度,严查拖欠逃避社保缴费和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二是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新业态平台企业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加强行业内互相监督,同时依法整治新业态市场秩序,督促企业落实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责任,打造透明、和谐、有序的新就业形态用工环境。三是完善落实公平就业制度与休息制度,鼓励工会行会积极发挥各自职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为劳动者提供福利保障。四是提高新业态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参与度,提升社会认同感,增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城市归属感与职业荣誉感。


(二)促进社会保障提质增效,健全从业者权益保护机制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督促企业缴纳社保费,并引导不完全符合确定劳动关系情形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支持企业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提高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二是优化社会保险参保流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保服务,增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风险防范与风险分担意识,提高其社保缴费意愿。三是探索建立部门协同、政企合作的数据治理体制机制,完善落实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及劳动纠纷化解机制,健全新业态用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休息制度,确保企业依法承担责任。四是通过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险知识,引导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了解自身劳动权利和义务,督促平台企业依法落实劳动关系认定,切实保障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


(三)数字技术赋能协同整合,优化灵活就业服务

一是积极搭建数字信息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发挥平台整合资源的优势,促进对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化、多样化程度。二是将灵活就业服务纳入“15分钟就业服务圈”范畴,加快推进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鼓励市场化机构参与新业态灵活就业服务,推出一批“行业定位精准、区域特色显著”的线上零工服务平台。三是推动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鼓励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支持自由职业、共享经济和远程办公等就业形式的创新,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晋升渠道

一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力度,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采取多样化的培训与扶持方式,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并对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或者企业给予培训补贴。二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根据新业态灵活就业的职业类别和就业人员个人能力开展技能培训。三是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工作,根据评定结果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明确职业技能标准,建立新业态灵活就业行业准则。四是鼓励企业畅通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晋升通道,为其提供晋升机会。


文章来源 | 人力资源服务》8月刊



相关文章

灵活用工模式,如何实现“三方共赢”

灵活用工模式,如何实现“三方共赢”

每天早上出门,我们都可以看见路两边整齐停放的的共享单车,时不时会有货车把单车运来摆放在共享单车停放区域。当我们发现单车有些什么损耗时就可以通过平台报修,一段时间后就会有维修工人过来进行检修;并且在我们...

提供岗位1.3万个!桂林两年建成零工市场20个

提供岗位1.3万个!桂林两年建成零工市场20个

随着永福县罗锦镇零工服务站近日正式启用,我市零工市场数量达到了20个。从2022年我市首个零工市场在灵川县挂牌,两年来我市依托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求职登记、职业培训等公共就...

零工无处不在

零工无处不在

开网店、跑滴滴、当团购团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称自己“斜杠青年”,“打零工”正成为传统就业形式的重要补充,零工经济也在就业市场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工作,往往有明确雇主、存在中长期雇...

安徽铜陵:“共建”模式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安徽铜陵:“共建”模式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为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下沉,安徽省铜陵市人社部门,积极探索与银行、企业、高校等开展合作,建设多种类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持续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更加均衡可及。“政银共建”拓展网点。与邮政、邮储...

2019过半,企业老板们已经找到缓解就业和成本压力的方法,你呢?

2019过半,企业老板们已经找到缓解就业和成本压力的方法,你呢?

最近这半年,有来自成都的灵活用工服务商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也有几家完成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的灵活用工平台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灵活用工平台不仅仅是有着高热度的词汇,更是人力资源服务相关行业发展的大...

哪些痛点可以使用灵活用工解决?看完你就懂!

哪些痛点可以使用灵活用工解决?看完你就懂!

近几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内传统用工的环境,条件和用工的模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其中餐饮,影视,酒店行业都是被波及比较厉害的行业,同时还有一些行业,例如:外卖行业,快递配送,生鲜电商等行业人员需求的...

把握灵活用工,开创新思路,迎接新发展

把握灵活用工,开创新思路,迎接新发展

随着我国灵活用工和就业等与零工经济相关的政策的支持下,国家大力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这些变革将直接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灵活用工平台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预示着新的共享...

人力资源按需调配,灵活用工趁势发展

人力资源按需调配,灵活用工趁势发展

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2018全年共有270多万骑手。比2017年增加近50万人数,美团点评副总裁表示,美团有30%的骑手来自传统产业转岗的灵活就业工人。外卖行业的稳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