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

admin 1年前 1298 0

文|西安市创新人才研究院院长

西安兴中猎头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李佩霖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人力资源服务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对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质量的

人力资源服务


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剂。新质生产力发展依赖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我国在多项科学技术领域中均有很大突破,很多关键技术已位于国际前列。尖端技术要想快速走出实验室,实现工业化,造福人类,就需要加快成果转化,此时组建能承担成果转化重任的团队显得尤为重要。高品质产品的实现需要有尖端的技术人才、理念先进的管理人才和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2021 年 11 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将发展猎头服务作为重点任务。在国外,雇用猎头聘请优秀的技术、管理、技能人才,实现尖端技术快速工业化已成为常态。现阶段我国猎头业务发展迅速,猎头机构数量和猎头顾问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猎头机构为企业高质量用人持续“输血”,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



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新质生产力要求在生产要素上有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创新性配置需要科学合理地对生产要素进行评估、组合、升级、激励,使其发挥出 1+1>2 的效果。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业涵盖 9 个细分业态,包含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猎头)、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人才测评等,几乎包含了所有为企业进行人才优化配置的业务。随着人力资源服务的进一步升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很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涉及产线外包、成果转化、融投资、土地厂房供需对接等延伸服务,并采用信息化技术,使信息获取成本更低、服务更便捷。在各项资源整合协调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生产要素发挥更大价值的催化剂。


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心剂。新质生产力在产业上要求深度转型升级,国家“十四五”规划里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2024 年 1 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在产业转型期,企业面临产品生产线转型,需要接受新事物、新产品、新要求,这就需要有新的管理体系,新的研发、生产、服务能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人力资源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借助外力规范企业管理体系、提升员工能力并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不但可以为企业建章立制,解决企业当下管理问题,协助企业规范安全高效运转,而且有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管理顾问可以长期与企业“陪跑”、共同发展。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很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不是简单地进行讲师资源对接,而是对企业进行调研后,依据数据分析明晰企业现状,找到企业问题,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体系化培训。更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等服务进行组合,提升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这种提质增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强有力的强心剂。



人力资源服务需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


优化服务结构、提升服务能力。《2022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22 年年末,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为 6.3 万家,从业人员 104 万人,2022 年服务用人单位 5268 万家次,同比增长 3.3%。从数据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业通过长期发展,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从服务内容来看,多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只停留在传统的人才派遣、人才外包、招聘中介服务上,对企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从机构数量来看,高人力资本、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业态,如猎头、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测评、人力资源数字化等数量少、规模小、服务频次较低。由于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所以需要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高端服务业态,同时需要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视野广的服务队伍。


升级服务工具、融入未来体系。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生态等技术已崭露头角,正在不断成熟和发展。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业已呈现出数字化发展态势,数字化服务工具涵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职能,包括薪酬、激励、培训、选拔、劳动关系、档案管理等,并通过云平台、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延展至行业分析、员工行为预测、企业风控等领域。未来,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工具将不断升级,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脑机互联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人才招聘、员工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等场景,同时,将打通服务接口,联动各生产要素和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万物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生态圈,人力资源服务业将积极融入未来产业体系。


创新服务模式、联动融合资源。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现代的人力资本管理,从六大模块到三支柱管理,从能力管理到心力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创新在于不断接受国内外前沿理论趋势和最新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找到适合本区域、本领域的服务模式并持续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紧扣国家、产业和企业需求,发挥其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跨界优势,探寻新的服务模式,增强服务的体验感、及时性、有效性。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有利于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企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人才链的重要服务载体,行业优势明显,可以跨界链接大量的资源,协助政府在一线联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有利于打造创新生态圈。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人才发展是基础。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选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必须在服务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数字化应用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保持“新”和“质”的不断发展。


文章来源 | 《人力资源服务》4月刊


相关文章

三明出台若干举措进一步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三明出台若干举措进一步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近日,三明市人社局印发《进一步推进零工市场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这是市级层面首次出台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的相关举措,明确了零工市场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零工市场的建设和拓展提出了规划指引。  《...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畅通教育...

河南:五项下沉措施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成效

河南:五项下沉措施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成效

河南省人社厅出台《关于推动服务下沉基层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成效的通知》,旨在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为动力,以基层网点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效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建...

为广大市场主体办实事、减负担、增便利——国家税务总局介绍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进展

为广大市场主体办实事、减负担、增便利——国家税务总局介绍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进展

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分批推出,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国新办1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进展。  超3....

2021第三季度“最缺工”职业排行新鲜出炉,供求关系有所缓和

2021第三季度“最缺工”职业排行新鲜出炉,供求关系有所缓和

为了更好服务于用人单位招聘用工和劳动者应聘求职,同时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近期组织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集汇总2021年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地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第九届峰会暨革命老区(龙岩)人力资源高峰论坛即将在龙岩召开。

中国地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第九届峰会暨革命老区(龙岩)人力资源高峰论坛即将在龙岩召开。

一、会议主题:专、精、特、新,地方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之道。二、热点议题:1.财政部要求各级政府采购外包服务,地方人力资源服务机如何设计和提供专业规范服务;2.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才服务;3.各地国有的人...

福建长汀:“赶集日+零工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求职平台

福建长汀:“赶集日+零工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求职平台

4月9日,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人社局就业促进股联合长汀县零工市场、河田镇党群服务中心,借清明节后首个河田赶集日契机,在河田镇农贸市场门口举办“灵活就业促增收,零工服务惠民生”长汀县零工市场专场招聘会。通...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