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内江市制定出台《内江市深化企业用工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措施》,从用工储备、体系建设、平台搭建、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解法”。
建立用工“蓄水池”,为企业用工提供人才储备。建立内江籍在外务工人员(含农民工)数据库,依托户籍人口信息摸排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含农民工)信息,按年度更新综合信息数据,掌握外出人员流动去向、就业创业领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等。建立内江籍在外大学生数据库。深化教育、人社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摸底汇总内江籍市外大学生情况,精准掌握市外应届大学毕业生基本信息,建立市外内江籍大学生基础数据库。建立市内求职人员数据库。全面摸排辖区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但未实现长期固定就业的劳动者信息,掌握其就业技能、求职意向和培训需求,同步建立并定期更新劳动者就业需求台账,有针对性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加强动态监测,做到精准施策。建立技能人才数据库。统筹全市各行业部门,全面掌握内江籍、在内江获证及就业的技能人才结构、人员规模、技能层次等信息,构建全面精准的技能人才数据库,为市内企业技能人才培育规划提供决策指引,助力打造高技能人才聚集地。
强化体系建设,让企业用工更有保障。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村(社区)就业服务驿站和零工市场,健全“政务服务+就业”服务模式,推进就业用工服务专窗化、专区化、专人化,形成“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用工信息采集、投放、反馈、跟踪等功能,满足企业和群众“集中办、就近办、一站办”需求,打造“15分钟就业圈”。健全三级劳务服务体系。探索“公司+专合社+经纪人”等多种运营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增强专合社自身“造血”功能,促进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半劳动力和弱劳动力就近就业,更好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周边企业用工。健全数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融合四川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内江市统一的智慧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招聘求职对接、灵活用工、共享用工、就业援助、职业规划、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一体化”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建立校企对接平台。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市内外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组织入企参观、进校招聘等活动,帮助企业优先接入学校人才库。
强化供需对接,推动企业实现用工精准。建立用工信息定期收集制度,及时掌握全市一、二、三产业重点企业以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招用工及人才引进需求。继续深化“千人进千企”行动。统筹行业部门人员扩充用工保障专员队伍,实现规上企业专员服务全覆盖。组织专员为重点企业提供靠前式服务,开展政策宣传对接实现“政策寻企”,为符合条件企业落实援企稳岗、吸纳奖补等惠企政策。及时收集用工需求和面临困难,建立台账提供针对性服务。开展常态化对接活动。持续开展好“新春送岗”“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做强物流 助企引才”“做强服务外包 助企引才”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继续组织企业“走出去”,到省内外高校开展内江专场招聘活动。适时组织企业“走下去”,到重点乡镇、村社开展“企业进村、村村直播”“送岗位下乡”“驻村招聘”等基层服务活动,提升线下招工服务效能。
强化技能培训与服务机制,提升企业用工质量。创新培训模式。精准摸排企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发布紧缺职业目录,针对工业领域特殊技能人才、服务业小语种人才等急需紧缺职业,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途径,以“项目制”“以岗定培”等方式提供精准化、定制化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共同探索“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通过设立校中厂、厂中校、学习型生产线(车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大力推广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支持开展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等活动。建立企业用工限时办结机制,按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属地管理、市县联动”的原则,建立企业用工服务工作台账、问题台账,根据企业缺工人数实行分层级上门服务,“一企一策”限时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建立企业用工问题会商机制,定期研判企业、项目用工需求,分析人力资源供求趋势,专题会诊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并加强工作督导。